- · 《大众文艺》栏目设置[05/29]
- · 《大众文艺》收稿方向[05/29]
- · 《大众文艺》投稿方式[05/29]
- · 《大众文艺》征稿要求[05/29]
- · 《大众文艺》刊物宗旨[05/29]
来自民间:向内向外都是力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民生美术馆来北京了,一起来的还有不论谐音还是定位都很符合的开馆展展览名。展览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作为“民间”的情怀和抱负,海报是其中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绿色、条状,都
民生美术馆来北京了,一起来的还有不论谐音还是定位都很符合的开馆展展览名。展览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作为“民间”的情怀和抱负,海报是其中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绿色、条状,都用了在指向“生命力”时最容易被理解的符号,生命力之于民间,撇开所有的引申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核心。相比不太走心的海报设计,展览本身还是诚意十足。
群展式:人多力大
再没有比群展更适合做开馆展的了,盛大、热闹、人多。可能没有个展呈现那么逻辑清晰、全面细致,优势则在于为眼球提供丰富选择。三个展览板块中的两个,一个竞赛单元,一个特邀单元,就最大程度上从主办方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囊括。青年中年、有名无名、在野主流,该有的都有。观众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因为网上投票的环节加入,一定会有一些轻松愉悦、讨人喜欢的可爱作品在场;又因为评审委员会的构成,维持了一般性大展保守的学院水准,使其有满足各位专家学者在校生挑剔高冷品位的能力。
公开选:大众审美
民生这次展览比较新的地方在于引进了线上对作品的评选,有一个“TOP20最受公众喜爱作品”的榜单。这种类似大众传播媒体中打榜的方式,不仅起到了前期宣传造势的效果,也因为寻求普通观众的关注而再次表明了美术馆“艺为民间”的态度。暂不提这种公开评选的有效性,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还是体现了民生作为民营美术馆的大众情怀。这些作品大都简单明了,没有太多扭捏的符号和隐喻,比如有两件作品入选“最受公众喜爱作品”榜单的艺术家宋兮,作品《敏感词过滤器》,用一本文不成句的现代汉语字典调侃了媒体平台的审查,这样的当代艺术应该不会再有人抱怨看不懂了。
泛表现:开放关系
跨学科的展览形式在最近几年的展览中很常见,在民生这次的展览中,专门独立出了一个板块叫“田野调查”。参展人不是艺术家,展出的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品,更像是文献呈现。展览方要体现“力量”的用意很明显,中西方的纯粹艺术都时不时受到大众文艺以及实用至上者的轻蔑,艺术史时常做些社会关怀类的举措为自己正名不是鲜见的事情。这类作品放弃了普通艺术品进行艺术表现的诉求,而从效用的角度重新考虑艺术和人的关系。它们大概都不是合格的美术馆藏品,但从民生馆的立场来说,却是这个展览最名副其实的参展作品。
自民间:原生草莽
说一件艺术品“来自民间”,最直接的是说形式,多半是化用了民间资源,要不是形式语言借鉴了文学描述,要不就是作品使用了现成的民间材料。邬建安的作品不论是奇诡风格还是文字表述,都有民间志怪小说的样子。直接使用现成材料,例子有搜集街道的门牌号在美术馆进行展示。民间现成材料的使用在学院的毕业展上见得很多,在民生这样一个标榜民间的美术馆现场也不少。
关注民生也是“来自民间”的一种表现,跟使用形式的艺术家角度不同,是艺术家自己就站在与民间同样的一侧。比如张培力在拆墙墙上喷绘的人头,大量重复、容易辨识的图像以及艺术行为发生的本身,与拆迁的事实本身相对比,就生成了一种草莽的力量。
民生美术馆进京,带着最大程度争取观众的野心,既要安抚圈内又要争取圈外,馆址选在已成为景点、798艺术区的对面,建筑内部又多凌厉前卫的切割线条。争取普通观众应该是民生未来努力的方向,不仅是因为其民营美术馆的大众情怀,也在于这是避免和京城其他美术馆同质化的地方。民生应该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不仅是在展览现场处处体现,在其相关的公教活动中也能见出。“一五一诗”的活动中,将各方资源进行调动,从工人诗歌的角度重新将大众文艺带入视野,如此强势地唤回民间、大众、在野的话语,不知道大众会不会买账。毕竟虽然换了个说法,发牌的其实还是同样的一群人。不过这倒并没有什么奇怪,大众、精英的界限从来都并不分明。
《抚摸父亲》 宋冬
上· 张培力作品
中· 尹秀珍作品
下·《爱情故事之五》 刘窗
注:
展览名称: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
展览时间: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民生美术馆来北京了,一起来的还有不论谐音还是定位都很符合的开馆展展览名。展览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作为“民间”的情怀和抱负,海报是其中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绿色、条状,都用了在指向“生命力”时最容易被理解的符号,生命力之于民间,撇开所有的引申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核心。相比不太走心的海报设计,展览本身还是诚意十足。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0/1028/848.html
上一篇:需要清理的一种流行影视价值观
下一篇:设计艺术与大众审美消费的历史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