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春风吹又来:七八十年代中国青年爱情题材电影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6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5期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系教授周学麟主讲,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

2019年6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5期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系教授周学麟主讲,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蓓,访问学者曾静蓉、申朝晖、李冀等,博士生李雨谏、李典峰、李卉等,硕士生陈聪聪、朱信怡等参加。此次沙龙研讨主题为“春风从这里吹起——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青年爱情题材电影初探”。

电影《芳华》海报

陈旭光教授首先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虽然现在年轻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的人不一样,甚至还有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如备胎论、前任论、试婚论等等,但是万变之中仍有不变,那就是对爱情的追求。《大话西游》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对于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这些特质一直感染着年轻人。电影中的爱情表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值得探讨。

周学麟教授从社会背景开始,为参会人员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青年爱情题材电影。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年代,经济发展、思想解放、文化繁荣,被称为“激情年代”“浪漫年代”“纯真年代”和“前消费时代”等等。1979年也是中国电影摆脱旧的价值观的重要转折点,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提倡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在社会现实以及电影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下,1979年之后的中国电影更加有意识地追求新的语言元素和制作技巧,也更加关注普通人,尤其是银幕上出现的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形象,使中国电影界充满“春天的气息”。

从纵向来看,根据《中国电影年鉴1981》,青年爱情题材影片从1979年开始摄制生产,分为故事情节发生在文革时期和故事情节发生在文革后两大类,都包含了“书呆子”、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等典型形象。相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年爱情题材电影更加多样化,对现代化的诉求愈加强烈。如《爱情啊你姓什么》中出现了喜欢化妆、拍照的女性形象,《庐山恋》中出现了大量现代叙事元素,如墨镜、泳装、外语、相机等。至1981年,青年爱情题材影片对革命年代的控诉渐趋平淡,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更加深入,也不断探索描写爱情的新方式,影片中会出现更多对人生的思考,如《苏醒》中的“要追求,就要付出代价;要成功,就要有痛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等。此外,1981年的青年爱情影片中更多的传达出对未来的向往和疑虑的共存,这表现在结局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总体来看,从1979年的《小字辈》《甜蜜的事业》到1981年的《潜网》和《苏醒》,这一批七八十年代之交生产的青年爱情题材影片从热情拥抱生活到深刻探索生活,逐渐步入青年人的思想世界。

从横向来看,1979-1981年间这类电影呈现出四个共同特征。

第一是在技巧运用和语言探索上的复杂性。“电影语言的自觉”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重要变革,青年爱情影片中采用的画外音、闪回、倒叙、快闪等等新技巧,虽然大多不是首创,但是仍然冲破了旧形态的枷锁,是电影人追求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

第二是影片中发掘和释放的青年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意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向来不缺乏以青年人为主角的作品,比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年轻的一代》等经典电影,都将视点集中于青年男女。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儿童化”和“儿童老年化”是一个潜在的倾向。在中国社会的年龄分类中,儿童到成年人的转变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叛逆、不安定的青春期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处于缺席状态。相应的青年的反叛和成长在电影中也避而不谈。相比之下,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青年爱情题材电影中的男女主角虽然也都属于“主流青年”,但他们可以谈情说爱,也可以凭一己之力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由此,青年人作为个体的价值、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得到了重视,这也是这一题材影片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第三是叙事的歌唱性。相比之前的电影,青年爱情题材影片的插曲不再是现有的或者已经流行的歌曲,而是为这些影片量身定制的歌曲。如1980年《等到满山红叶时》的主题曲《满山红叶似彩霞》,在电影中完整地出现了4次。1980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投票评选活动中,7首上榜歌曲都是故事片插曲,电影歌曲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126/953.html



上一篇:从广场舞的发展看群众文艺水平提升
下一篇:社会科学总论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