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众文艺》栏目设置[05/29]
- · 《大众文艺》收稿方向[05/29]
- · 《大众文艺》投稿方式[05/29]
- · 《大众文艺》征稿要求[05/29]
- · 《大众文艺》刊物宗旨[05/29]
国潮文化的内涵界定及其产品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国潮”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一)“国潮”概念的界定 “国潮”从字面理解即“中国潮流”,但实际上,这里的“国”和“潮”二字是一种有机结合。“国潮”指的是以潮流的方
一、“国潮”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一)“国潮”概念的界定
“国潮”从字面理解即“中国潮流”,但实际上,这里的“国”和“潮”二字是一种有机结合。“国潮”指的是以潮流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美学,以研发文创的方式打开大众商品市场。“国潮”这一概念出现时间较晚,许多商家和大众对其了解不足,易与“复古”“中国风”等其他概念相混。
“复古”相对于“国潮”来说更加注重的是还原传统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形象,追求的是与传统的无限接近,产品能够达到创作者所期待的最传统、最还原的程度;而“国潮”则更加着眼于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最终产品是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
“中国风”的概念由来已久,指的是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其实,“国潮”的概念与“中国风”的概念十分相似,在这里我们把二者进行区分:“中国风”的内容是所有含有中国元素的事物,涵盖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体验,也包括了“复古”;而“国潮”仅仅指的是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相结合的有形产品。所以,“国潮”是“中国风”的一部分,涵盖的范围小于“中国风”。
“国潮”还容易被理解为“中国的潮牌”。但是,中国的潮牌所生产的产品并不一定拥有中国传统元素。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不少的潮牌,虽有不少出色产品,但其中许多都与中国传统元素毫无关系,严格来说不能属于“国潮”范畴。相反,一些国外的知名品牌加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这部分产品则属于我们所说的“国潮”。既然“国潮”所表现的是中国元素的审美,那么我们应该是最能理解、最懂得欣赏的群体,应该把这种创作、生产的主动权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二)“国潮”文化的发展
“国潮”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种实践在许久之前就有各种尝试,但真正形成风气、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应当是在2015 年故宫文创走红之后。2016 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又给风头正劲的故宫文创添了一把火,故宫文创在天猫旗舰店中的商品销量剧增,甚至出现了一物难求的情况。在故宫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在淘宝上开了自己的旗舰店,经营文创产品。但在文创产品走红的初期,并没有成型的“国潮”概念,此时,这类国风的文创产品应该说是“国潮”的启蒙者。
2018 年2 月7 日天猫“国潮行动”携“李宁”“太平鸟”等“国潮”品牌登上纽约时装周,因此,2018 年被认为是“国潮”的元年。这次“国潮”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尤为成功,“李宁”成为中国首个亮相纽约时装周的运动品牌。在这次的秀场上,“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坚持中国人“自省、自悟、自创”的精神内涵,用运动的视角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时尚的理解,在服装的设计中加入汉字、道、中国红等元素。时装周刚刚结束,“李宁”在天猫旗舰店售卖的秀场同款鞋服就被抢购一空,尤其是“悟道”系列运动鞋和印有“中国李宁”汉字的卫衣,更是一度成为潮流的“标配”。作为中国的传统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的优秀成果,成功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自此,“国潮”概念开始慢慢深入人心,从服装开始向多种领域渗透。
天猫“国潮行动”的成功使“国潮”风正式兴起,此后各种商家纷纷将自己的产品与“国潮”相融。在阿里巴巴平台上,2018 年,与中国元素相关的关键词累计搜索量超过126 亿次;2019 年1 月至7 月,“国潮”关键词搜索量增长392.66%。2020 年2 月,在淘宝网上搜索“国潮”,能够搜索出5000 余款相关服饰,600 余种相关化妆品;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以“国潮”命名的博主,话题“国潮”阅读量超1 亿次,讨论17.6 万次。由此可见,“国潮”之风正盛。
然而,我们也必须要认清,“国潮”在催生出一批优秀产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乱象。一类产品虽然做着“国潮”的设计,但质量堪忧;还有一类产品,虽然打着“国潮”的旗号,但在设计上却丝毫不见中国元素的影子。
二、“国潮”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
优质的“国潮”文化产品需具备三个要点: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资源进行利用,也就是对中国特色审美的把握;二是产品的设计,即“国”与“潮”的融合;三是产品实体的质量,这关系到购买者的使用体验。
(一)以发掘中国传统元素为起点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312/1056.html
上一篇: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体育场地预约平台的构建
下一篇:北平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与新中国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