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众文艺》栏目设置[05/29]
- · 《大众文艺》收稿方向[05/29]
- · 《大众文艺》投稿方式[05/29]
- · 《大众文艺》征稿要求[05/29]
- · 《大众文艺》刊物宗旨[05/29]
看懂博物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对博物馆的“懂”,不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不再只是相关爱好者的事,而是让大众自然而然理解这个事实。 二十多年前的博物馆,在大众印象里代表着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权威领域
对博物馆的“懂”,不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不再只是相关爱好者的事,而是让大众自然而然理解这个事实。
二十多年前的博物馆,在大众印象里代表着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权威领域。知名博物馆的学者或管理人会偶尔出现发布研究成果或藏品消息,但那依然与大众距离不小。
比如著名的司母戊鼎改名,其实名称争议早已有之,不过当时的学界争议往往不需要大众互动,所以当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换掉了藏品名牌时,才会引起全国震惊——对于旁观的大众而言,与教科书、纪录片完全不同的才是真相,一时间自然无法接受。
绝大多数博物馆一直都是免费的,然而这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并不能成为大量人流涌向博物馆的理由。时代在前进,自然变化不断,博物馆基于自身定位,为了更好地履行科普大众的本职,也不能不做出改变,改变的关键显而易见——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转变晦涩难懂的成见,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愿意看,并且能看懂,能理解。
对博物馆的“懂”,不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不再只是相关爱好者的事,而是让大众自然而然理解这个事实。
事实上,文史常识本就有普及的必要,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和教科书却很难带来普遍的兴趣,相较之下,历史题材的影剧却能时常在热搜前列。若是在从前,人们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影视改编有改编,有虚构,还有外形吸睛的演员和商业宣传的运作,有那么一些拔尖的佼佼者引动全民热潮是情理之中,而正经的知识与研究若不是为了考试的分数,就是专家学者的术业专攻,普通人看不来高深的解读或介绍更是不难理解。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传媒手段多样且高效的当下,博物馆思路的转变,就从打破泾渭分明的现状开始。
乾隆皇帝的“生母”到底是不是甄嬛,徽柔公主的爱情悲剧是否真实凄美,这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众因此生出兴趣,于是博物馆跟进热点,推出展览、科普与互动,无形之中就可以使原本少人问津的真相得到传播——对着看剧正看到兴头上的爱好者,居高临下的生硬指正和科普只会适得其反,反而是循循善诱的延伸展开,会让人更有结合热点收获真知的成就感。
这样的道理与标题的起名艺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也正是时下一切发展的真相——同样的事理,换种角度和方式,可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效,你可以觉得“标题党”肤浅,却不能否认成功的标题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传播。
原本距离过远,高度过高,那么最好就是“接地气”。人总是更容易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旦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就没什么热情与兴趣。于是紧跟热度的同时,文创开发也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视作重要竞争力。
无论是脆弱娇贵的瓷器玉器金银器,还是论及画风流派能让无数人一头雾水的书画,当它们变成触手可及的文创产品,甚至成为一时流行,就实现了在当代的重生,也让博物馆得到了理想中的效益。原来别说梵高、八大山人这种高度提炼的抽象风格,像蒙德里安这样的就更难理解——“不就几个色彩格子,这也是名家?”然而当下蒙德里安风格已成不可忽视的小潮流,蒙德里安帆布包、蒙德里安墙纸甚至还有蒙德里安三明治,于是“万物皆可蒙德里安”大有成为“梗”的趋势。
当然这背后的驱动力,还是大众赶潮流的爱好,但成为潮流一分子的博物馆,显然比还在神坛之时,更容易被“懂”。这样的“懂”未必是深入钻研的功夫,但哪怕只是引起一点经久不散的兴趣,就足以让博物馆在新的时代,不断挖掘出更多可能性。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727/1312.html
上一篇:奇妙之旅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浅析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