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众文艺》栏目设置[05/29]
- · 《大众文艺》收稿方向[05/29]
- · 《大众文艺》投稿方式[05/29]
- · 《大众文艺》征稿要求[05/29]
- · 《大众文艺》刊物宗旨[05/29]
中国文学论文_《大众文艺丛刊》对《在延安文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大众文艺丛刊》与《讲话》精神的关联 第一节 《大众文艺丛刊》创刊背景 第二节 《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大众文艺丛刊》与《讲话》精神的关联
第一节 《大众文艺丛刊》创刊背景
第二节 《大众文艺丛刊》的性质
第二章 批判与清理:清除《讲话》精神传播的障碍
第一节 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批判
第二节 对“反动文艺”的全面清理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新文艺观”
第三章 反省与统一:消除《讲话》精神传播的内部干扰
第一节 《讲话》精神的“正解”
第二节 统一战线下的“协奏”
第三节 “彻底检讨”与“深刻反省”
第四章 对《讲话》精神的正面解读与创作实践
第一节 塑造思想改造进步的作家典范
第二节 深入讨论文艺大众化
第三节 创作实践——“实在的故事”
第五章 《大众文艺丛刊》的文学史意义与反思
第一节 《大众文艺丛刊》的文本价值
第二节 《大众文艺丛刊》对国统区文艺的影响
第三节 《大众文艺丛刊》对“当代文学”形态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章摘要: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题正式发表了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期间的两次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讲话》精神指引下,边区的文化教育和文艺工作有了根本遵循,至今仍是国家意识形态、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但是,标准、原则的推行与秩序的建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巨量工作的支撑,对外需要开展文艺斗争,对内需要进行思想整风,1948年创刊的《大众文艺丛刊》便是参与其中的重要环节和力量。囿于办刊时间短、创刊地点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存世量低、以及被《讲话》光芒遮蔽等原因,以往历史叙事和文学研究并没有给予《丛刊》足够的重视,至少尚未对《丛刊》与《讲话》的复杂关系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于历史的缝隙之间发现问题,力图立足史料,努力回归文学史现场,阐明问题。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大众文艺丛刊》与《讲话》的关联。本章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结合1948年的政治、文化语境,梳理《丛刊》创刊背景,为其定位和定性,进而明晰其与《讲话》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丛刊》是受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由左翼文艺界在香港创办的机关刊物,目的在于阐释和宣传《讲话》精神,建立新的人民的文艺方向,构建《讲话》所描绘的新的文学秩序。第二章将《大众文艺丛刊》置于四十年代文学格局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重点分析《丛刊》为了清除《讲话》的传播障碍,对国统区文艺开展批判与清算,包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沈从文、朱光潜、萧乾),尤其是对后者的批判,考察被批判对象面对批判的态度和思想转变,总结批判与清算的成效。第三章将《大众文艺丛刊》纳入左翼文学发展的历史框架内,着眼于左翼文艺界内部对《讲话》精神理解的分歧和开展的以《讲话》为基准的深刻检讨与反省,重点关注研究分歧的解决。关键在于理解《讲话》内容实质,根据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统一战线”表述,考察左翼文艺界内部的批评。第四章论述《大众文艺丛刊》对《讲话》精神的阐述与实践。归纳分析《丛刊》围绕《讲话》精神开展的文艺建设:其一,抓住细节的变动,塑造思想改造进步的作家典型,树立《讲话》的权威和作家进步转型典范;其二,强调文艺大众化建设,深入讨论文艺大众化运动,宣传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总结延安文学的经验与不足;其三,刊载介绍解放区文艺作品,践行《讲话》精神,倡导《讲话》提出的文艺创作导向。第五章《大众文艺丛刊》的文学史意义与反思。本章在文本层面确定《丛刊》的独特价值,从纵向历史与横向地理两个方面分析《丛刊》在“转折”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丛刊》的文本价值体现在刊载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孕育形成的批评模式之中,尽管批评模式值得反思,但切实极大促进了《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和接受,也深刻影响了国统区文艺创作。在促成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折的过程中,《丛刊》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形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丛刊》是新中国文艺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的一次超前试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艺一体化运动的预演。《丛刊》与《讲话》是内在统一的,共同指向新的人民的文艺方向和新的文学秩序的建立。前者是对后者宣传实践的产物,后者对前者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即《丛刊》为传播、宣传、践行《讲话》精神,实现《讲话》文艺思想而创刊,围绕《讲话》精神开展文艺批判与相关文艺建设活动,为现代文学的转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秩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努力,此乃《丛刊》之真正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2/0210/1495.html